中药汤剂的煎服法,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指出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着名医学家徐灵胎也曾有“煎药之法,最宜讲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的论述。然而,笔者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患者对于中草药煎服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因此,笔者在综合考虑传统煎服方法与当代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就中药煎煮这一临床上患者普遍的问题作出浅论。
1、煎药用具
古代有“银者上,磁者次之”的说法。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多提倡以“砂锅”“瓦罐”为最佳材料,禁用铁器、铝制器具,避免药物在高温环境下与铝铁等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性。
2、煎药用水
古人用流水、雨水、泉水、酒等作为煎药用水,认为其具有不同的属性,应区别取用于不同体质的病人。但实际生活中,已很难做到。一般认为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等均可作为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古人提出“武火”“文火”之分,先用武火迅速煎沸,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状态,以利药物有效成分的缓慢析出。
4、煎药方法
煎煮前应将药物布于冷水中浸泡30min,以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冬日应以温水浸泡)。加水量应视药量、药物质地而定,一般以药物在砂锅内平摊后,没过药物平面3-5cm为宜。实际生活中,如药物大多为根茎叶花,加水后,药物会漂浮于水面难以界定加水量,因此有学者在结合古代与现代对煎药用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药水比为 1:7比较合适,煎好后药量为水量的1/3-1/2。此外,冬天煎药时,应该注意加温水泡煎,以免煎煮时间太长,使药物有效成分耗散,其余季节均应以凉水泡煎。浸泡用水应直接用以煎药,不应换水,以免造成有效成分的浪费。煎煮时,应先大火煮沸(约 15min) ,后改小火慢煎保持微沸(约30min)。当然,还应视实际情况和所煎煮药物性味的不同而定,如不慎将药物煎焦煳,应弃之另煎,薄荷等芳香轻清之品应适当减少煎煮时间,滋补厚腻药物应文火久煎。煎煮过程中可适度搅拌,以防煳锅,但切忌频频揭盖,以防挥发性成分的丢失。尤应指出的是,临床中,常常会有葱、姜、蒜、大枣等药物,患者可能家中自备,此时临床处方中如没有标注,患者家中自煎时应不要忘记将此类药材置入同煎,以免影响药效。
5、特殊煎法
(1)先煎
介壳矿物类药物(如鳖甲、龟甲、龙骨、牡蛎等) ,因难以析出有效成分,故应于其他药物煎煮之前打碎先煎,沸后再煎煮 20min左右,再下入余下药物同煎; 有毒药物(如川乌、草乌、生附片等)应先煎减毒。值得指出的是,临床中很多患者在先煎时,即加入大量水,待先煎药物沸后 15min 即加入剩余药物群煎,这种煎法不利于后下的群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笔者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可将先煎改为另煎,先煎药物可单独少量水长时间煎煮后,再兑入群煎药物中混煎。
(2)后下
多为芳香轻清易挥发之品(如薄荷、藿香等)及有效成分不适宜久煎的药材(如钩藤、大黄等) ,一般煎煮时间约 5min 即可。但后下药物的煎煮时间又不尽相同,如薄荷煎煮 10min 左右其有效成分即已挥发,钩藤用于降压时不宜超过20min,否则会破坏其降压成分钩藤碱,大黄用于攻下时其有效成分大黄甙加热超过 10min 也会分解。故此类药物后下的时机应视不同药物而定。
(3)包煎
多为带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 ,细小颗粒药物(如海蛤粉、海金沙、车前子等)及某些质地轻浮的药物(如蒲黄等) 。为防止此类药物煎煮时浮于水面致煎煮不充分或煎煮时煳锅,或煎煮后细小微粒对咽喉产生过大刺激,临床上多用纱布单包再煎。
(4)单煎
某些贵重的药材(如人参、羚羊角等)可切片单煎后再与群药合煎,以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避免浪费,也可用于单独服用。
(5)烊化
胶质黏性大及某些易于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应单独融化后,与药汁混合均匀服用。
(6)冲服
一些贵重药材(如三七粉、羚羊粉等),临床多炮制为粉末状,可直接冲水服用,以利于吸收,避免浪费。
6、煎煮次数
临床上关于煎煮次数尚不统一,以煎煮2次为多。笔者以为,中药煎煮次数以3次为宜,尤其是含有较多矿介类药物时更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平均每煎1次药,药物的光密度下降45.7%,即每煎1次药,可得有效成分约45%。那么,在保证最大有效成分提取和最低人力物力资源耗损的综合考虑下,煎煮3次为宜,可提取药物有效成分中近 85% 。实际生活中,应将3次煎煮的溶液混合均匀,使药物有效成分均衡,分次适量服用。
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需要!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
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治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可以煎煮多少次?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2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20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