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坦克战(古怪什么意思)
95式轻型坦克
(资料图片)
在谈到二战武器历史时,日本坦克一直是被嘲笑的对象。在苏联、德国、美国的强大坦克面前,日本的坦克不仅个头小、火力弱,而且装甲特别薄,被认为是“纸糊的坦克”。
二战时日本坦克真的很差吗?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坦克的快速进击还一度引发了美英军队的恐慌。而且最具威胁的,而是一般军迷看不上的日本轻型坦克——95式。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美国和日本的第一次坦克战,日军轻型坦克获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吕宋岛林加延湾登陆。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军坦克部队,与来袭的日军坦克展开了两国第一次坦克交战。
战争爆发时,驻菲美军一共拥有两个坦克营——第192坦克营和第194坦克营,每个营均装备了54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23辆半履带车。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于1941年3月开始投产,坦克全重15吨,发动机为220马力,公路最大速度为5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160公里。武器为37毫米坦克炮(500米穿甲能力可达50-60毫米)和3挺7.62毫米机枪。M3“斯图亚特”作为轻型坦克来说装甲相当厚,车体前装甲厚38-44毫米,炮塔前端厚51毫米,炮塔侧面也有38毫米,最薄弱的车体侧后则为25毫米。
95式轻型坦克
然而,驻菲美军坦克部队第一次遭遇日军坦克,却被打得落花流水。12月22日,美军第192坦克营在掩护主力撤往巴丹半岛时,接到总指挥官温赖特少将的命令,要求该营立刻迎击在附近出现的日军机械化部队。该营的一个坦克排(指挥官本·莫兰中尉,共5辆M3“斯图亚特”)在达莫提茨附近,与日军第四战车联队的95式轻型坦克遭遇。
美军坦克发现日军坦克后,立刻离开公路试图隐蔽,但领头坦克首先被击中并起火(本·莫兰中尉及乘员被俘)。美军其他四辆坦克也先后被日军95式坦克击伤,但这几辆坦克均成功逃跑,不过在撤退过程中被日本飞机发现,全部被炸毁。
日军缴获的M3“斯图亚特”
美日第二次坦克战,日军中型坦克被全歼
美日第一次坦克交战,95式轻型坦克取得了开局胜利。然而一周后,双方又发生了第二次坦克遭遇战,战局截然相反。
1942年1月1日,美军另一支坦克部队——第194坦克营,也与日军第四战车联队遭遇。此前,该营的部队曾遭遇日本步兵,在反坦克炮攻击下受到一定损失。但是在1月1日当天,第194坦克营在圣费尔南多附近建立伏击阵地,并遇到了发起攻击的日军89式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日军投入了5辆89式中型坦克,试图抢占交通枢纽以阻截向巴丹撤退的美菲军队。日军坦克在进攻中完全没进行侦察,贸然进入了194坦克营的预设伏击圈内。日军5辆89式很快就被全部击毁。
日军的89式坦克,虽然号称“中型坦克”,但实际上只有12.8吨重,比M3“斯图亚特”还轻,也也算是日军坦克的一个奇葩。89式拥有57毫米短管炮(500米穿甲能力为20毫米),最大速度只有26公里/小时(不到“斯图亚特”的一半),装甲的最大厚度更是只有17毫米,在1941年的战场上近乎于笑话,甚至连大口径机枪都无法防御。在后来的巴丹战役中,89式又多次在坦克战中输给M3“斯图亚特”。
相比之下,倒是日军95式轻型坦克在菲律宾战役表现得比较好。
在诺门罕战场的95式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的特点
日军95式轻型坦克,于1936年开始生产,到1943年一共生产了2300辆,是日军在二战中数量最多的坦克。整体来说,95式轻型坦克在1941年仍算得上性能良好的装甲战车。
95式轻型坦克的一个较大优势是采用了柴油发动机,中弹后不易起火燃烧,而美军坦克基本仍是汽油发动机。95式坦克全重只有7.4吨,发动机功率为12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可达4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209公里。45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在1930年代是相当不错的,晚五年问世的M3“斯图亚特”也仅仅是略胜一筹。
95式的缺点非常明显,为了保证机动性采用了非常薄弱的装甲,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只能勉强防御轻武器。不过,95式的37毫米主炮性能还不错,长度达46倍口径,据称可击穿45毫米厚装甲。坦克的炮塔位置偏左,有“歪把机枪”的称号。
95式轻型坦克
虽然,95式在各项性能数据上都弱于M3“斯图亚特”,但丛林战考验的是近距离火力和车组训练度。美军轻型坦克都是当年才生产的新车,部队又是刚刚万里海运而来,训练程度和气候适应能力都较差。因此,95式轻型坦克反而在实战中能够击败M3“斯图亚特”。
不过,95式的最大优势还是出色的越野机动性。95式轻型坦克每侧有四个中等尺寸的负重轮,采用平衡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通过平衡臂使水平螺旋弹簧拉伸或压缩,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由于95式体型小,重量轻,在东南亚的密林里非常适用。再加上该坦克较高的速度和较远的航程,因此担任了“丛林闪击战”的主角。
95式轻型坦克
95式在东南亚一度表现出色
在美英军队看来,菲律宾和马来亚的热带雨林根本不适合坦克作战,而且也轻视日本坦克的性能。然而,日本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却能在密林中肆意穿插。特别是在马来亚战役中,95式轻型坦克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令盟军(主要是英印军)闻风丧胆。
日军在1941年12月8日登陆马来亚半岛北部,日军第3战车集团(相当于坦克师,辖四个战车联队)在此战中分散配置给三个步兵师团,作为先锋突击力量。由印度人、澳大利亚人为主力的英联邦军队(约14万),在日军(约7万人)猛烈穿插下连续被攻破防线。日军在突破第一线阵地后,迅速以95式轻型坦克搭载步兵向纵深挺进,英军几乎无法继续组织起有效防御。
马来亚战役中的95式轻型坦克
特别是在斯利姆河战斗中,由日军少佐岛田丰作率领的20辆坦克搭载步兵,乘夜色突袭英印军第11师阵地。日军坦克部队在其他日军配合下,连续打跨了两个旅的防御,连续挺进25公里,直插入英印第11师的后方。印度士兵在日军攻势下溃不成军,集体向丛林深处逃散,整个英印第11师被打垮,3000多人被俘,日军仅伤亡77人。
在战斗中,95式轻型坦克也展示出良好的可靠性,据称“经过1000公里长途行军不需要维修”。其中,以95式为主的日军第6战车联队由于长途行军没有一辆故障车,被夸耀为“整备之神样”。
日军在马来半岛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从最北端挺进到了最南端,以相当于英军半数的兵力击溃了对方。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不过4600余人,而英联邦军却付出了5万人伤亡和被俘的损失。盟军为轻视日本坦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被击毁的95式轻型坦克
95式的结局——埋在土里当碉堡
不过,95式坦克的辉煌也仅限于太平洋战争初期。95式坦克虽然机动性和可靠性高,但装甲过于薄弱,37毫米主炮也难以应付后期战局。到了战争中期,95式轻型坦克就已经沦为淘汰产品。
从美军开始发起反攻后,95式坦克完全不具备对抗M4“谢尔曼”中型坦克、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能力。95式的火炮不仅打不穿美国坦克,装甲防护更是形同虚设。即使面对美军步兵,95式也难以招架新型的“巴祖卡”火箭筒。所以在太平洋岛屿防御战中,95式坦克经常被埋入地下,仅露出炮塔作为固定火力点。
被击毁的95式轻型坦克
二战时期,坦克性能突飞猛进,坦克一两年不改进性能就会落后。然而,日本坦克的发展却在长时间里停滞不前。以轻型坦克为例,日本在1938年就开始研发替代95式的98式轻型坦克,装甲有所加厚,动力略有提升,但最终仅生产104辆,根本不够战争消耗。其他诸如1式、3式中型坦克,日本的研发和生产也远远跟不上世界平均速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工业基础不足,缺乏坦克相关技术的积累,例如大马力发动机、大威力坦克炮、高强度装甲钢板。甚至到战争后期,日本坦克还采用落后的铆接装甲,焊接装甲制造一直形不成生产力。
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贫乏的国力,无力同时满足海陆两大领域的巨大物资消耗。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钢材等战略物资大量倾斜给了海军,陆军得到的比例很小,自然无法支持坦克的大规模研发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