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经济 >

古书装订(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风格)

互联网 | 2023-03-30 09:05:51

最近小编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古书装订(中国古籍传统雕版/活字印刷和装订样式) 相关的事情,对此呢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那么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古书装订(中国古籍传统雕版/活字印刷和装订样式) 事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书籍装帧(中国古籍的传统雕版/活字印刷和装帧风格)


(资料图)

从古至今,汉字载体有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石器,然后有意识地用简牍、帛书、纸张作为书籍的软性汉字载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软文汉字载体——竹简、帛纸雕版、印刷、装帧,也就是古籍。

传统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将抄写整齐的手稿粘贴在有一定厚度的光滑木板上。当薄薄的、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贴在木板上,字就变得反身了,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师用刻刀将版面未写的部分切掉,就成了凸刻,与碑刻的凹刻完全不同。打印时,将墨水涂在凸起的字体上,然后将纸盖在上面,轻轻擦拭纸的背面,纸上就会留下字迹。

作为中国最早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今 *** ),但雕版印刷可能出现于2000年左右。

雕版印刷是价值突出、民族特色鲜明、传统技艺高度浓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国造纸、制墨、雕刻、临摹等几项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它是世界上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技术来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实施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它直接相关,即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并不多见。

传统活字印刷

公元1041年至1048年,平民毕升用泥土造字,将泥土做成方柱。一面,他刻了一个单字,然后用火烧成陶瓷,一个字作为印章。排版时,准备一个铁板,把香、蜡、纸灰等混合物放松。放在铁板上,铁板周围有一个铁架子。铁架子上摆满了要印刷的文字,这是一个版本。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融化,与活字块结合,趁热用平板压在活字上,使字面平整。可以进行打印。这样,印两三份就谈不上效率了。如果多复印几份,几十份甚至上千份,效率会很高。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用来排版。打印完一张,另一张再排队,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交替使用。常用词如“之”、“也”等被制成20多种印本,以备一版中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临时刻上,马上用植被火烧掉。从印版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在同字的小木盒里,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便检索。起初,毕升使用木头作为活字。实验发现木纹密度不一样,遇水容易膨胀变形,用粘合剂固结后不容易下去,于是他用水泥代替。

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发明。

传统的雕版印刷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也有一些不便之处:刻一个木板印一本书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无法快速大量地印刷书籍。一旦书不重印,雕刻精良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发明。这种泥活字叫泥活字。相比今天毕升发明的印刷术,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 *** 活字、排版、印刷——已经具备。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孟茜笔谈》中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普及。他创造的橡胶粘土活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流传了下来。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风格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装订形式,流行于商周时期。在窄木条上写字叫木简,在竹片上写字叫竹简,统称为简,就像今天的纸质书的“页”一样。把字写在宽大的竹茎和木板上,称为“简牍”。然后将简或竹简排列起来,用丝、草或藤连接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称之为“策”。战略的含义和现在的“书”差不多。

纸本装订又称纸本装订,是指将印刷好的书页按规格装裱,然后两端用圆木或其他棒轴粘合,卷成捆的装订方法。卷轴是从帛书开始的,隋唐时流行于纸质书。历代都有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然使用卷轴。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量唐五代书都采用这种方法。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书籍非常精美。《隋唐典籍》对秘阁藏书的描述是:“上品红彩玻轴,中彩玻轴,下彩绘玻轴”。

又名“旋风叶”、“龙林裙”。将各页依次粘贴在一长卷普通纸上,每页两面写上文字,打开长卷翻页阅读。“逐叶翻书,状如旋风,鳞次栉比”,而《龙林古装》不仅大大缩短了书的篇幅,还增加了阅读趣味:读得正,读得映,页页有趣。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外面长卷,里面散页,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卷轴装帧和经折装帧之间的装帧形式。唐朝流行风纺衣服。

现在学术界对气旋的形状还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旋风是把折叠好的书的之一页用一张纸的一半粘上,书的最后一页用另一半粘上。整张纸把书的之一页和最后一页连同书背包在一起。另一种观点认为,抄书时,旋风衣是一页一页地抄,然后像鱼鳞一样一页一页地按顺序粘在卷筒式原纸上。卷起来的时候,书的鳞片朝一个方向旋转,就像旋风一样,所以也叫旋风纸。

也称为“书籍折叠”,它是从卷轴折叠的形式修改而来。把字写在纸上,用一张长纸折叠成书的形式,然后用硬纸或厚纸把前后两页粘起来作为封面和封底。这种装订最初用于佛教典籍,所以叫经折。

又称梵天枷,特指古印度用梵文写成的《贝叶经》的装帧,故又称《贝叶经》。其方法是将刻有经书的贝叶依次堆成一叠,在夹板中间的叠的上下各夹一块与经书叶大小、长度相同的竹片或木条,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与经叶一起垂直穿入两个小圆孔,绳子两端分别插入孔中,绳子系紧。从《西游记》佛经中检索到的中西佛经,都是佛经。

梵天装帧对中国纸质书籍的纸张组合、开本、装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现代封面和现当代书籍的基本形式。梵装是中国书籍装帧形式发展史上唯一的外来形式。

将所有书页按中缝对折,印刷面朝内,然后将折好的书页背靠背相对,用粘合剂粘在一起,再与书壳贴合,最后裁切成书的装订形式。有了这种装订形式,外观就和现在的平装书差不多了。读书时书页如蝴蝶振翅飞翔,故称蝴蝶裙。蝴蝶装饰是宋元时期印刷书籍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逐页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大进步。《史明文艺志》的序言说,秘阁中的所有书籍都是宋元时期留下的,它们都很精美。向后向外折叠,虫鼠无法损坏。“但这种内页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的书页,同时书页也容易脱落,所以逐渐被包北装取代。

将书页背靠背对折,写有文字的面朝外,并在书打开时弄皱。然后,把书页的两面贴在书脊上,用纸捻穿,最后把整本书的书皮包在背后,这和蝴蝶裙正好相反。保北庄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明中期以前。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都采用了包北庄。包北装因书皮包裹书背而得名。包北装改变了蝴蝶居中版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但并没有解决容易散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发展成线装的形式。

一般书籍装帧只打四个孔,称为“四眼装帧”。大一点的书,上下角多看一眼,就成了六眼装。它的明显特点是被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装订时,将印好的书页按中缝对折,对齐书口,书前后加封面,打孔穿线。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和包北装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覆盖整页书,而是前后用一页书皮,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帧样式盛行于明朝万历年间,南宋时可能已经出现,但只是在明朝嘉靖以后才开始流行,到了清朝基本上就采用了。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裙和宝贝装容易掉页的问题,同时方便修复和重新订购。

又称“惜古衬”、“袍服”。书籍装订名称。修复破损严重的古籍时,将原书用页边距略大的新纸一页一页地排开。原纸呈黄色,衬以白纸,犹如金镶玉,故名。

缝纫,也就是用针线缝合。“衣”最初指一块布或丝绸的头和尾。这里指的是书的背面。因为除了书背,你不能缝书的其他部分。)

把几本书的书页按顺序叠在一起,对折成一根柱子。将若干书页聚集在一起,用针和线在书页的折叠处反复连接。把许多书页装订在一起的装订方法是缝纫。

车缝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在中国流行的时间不长,也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所以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知。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缝书的方法可能会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在日本,你仍然可以看到装订的书籍。日本人对中国书的缝制方法做了一些改进:书的背面只穿了四个眼,用了两针。每根针反复穿在两眼之间(一根针穿在之一和第二眼之间,另一根针穿在第三和第四眼之间),从而演变成一种新的装订形式:“何秀”。

缝纫书籍的方法很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欧洲,并影响了这些国家书籍的装订形式。在这些国家的古籍中,即使是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广泛使用书线缝纫法,可以找到中国古代书籍缝纫的影子。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那么可以说中国古代书籍的缝制和装订对世界书籍形态影响很大。

(线装和缝装的区别:线装和缝装在书籍外观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装订书籍的线在书的右边,书皮的上面。书皮外面露出的线头很多,装订到书叶里面的线头很少。书打开后,看不到书中的线头。但是,缝纫线只缝在书的背面。很少有线头露在书外面,有些几乎看不见,而很多线头是缝在书叶里的。书打开后,在书页的折痕处可以看到针脚。)

根据“粘叶”一词的字面意思,“粘叶”就是把书叶粘在一起。在敦煌遗书中,确实有很多书是用浆糊粘在一起的。敦煌遗书中,书叶是用浆糊粘在一起的,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首先,在每一页书的一面写字,另一面折叠。几个书叶按顺序叠放,相邻书叶之间,空白叶相对,用浆糊覆盖,使所有书叶粘在一起。

二、书叶对折,每个书叶形成四个叶面。之一册书页的之一面为之一页,通常只题写书名,其他三面依次书写。从第二页开始,四页全部写完,一页写完,把所有的页按书写顺序聚拢在一起,在每一页折叠线的左右两边涂上浆糊,使所有的页粘在一起。

两种粘合方式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其实都是一种装订。这种细微的差别主要是由书叶的薄厚纸张造成的。敦煌遗书采用的是粘叶书,一般不大,是真正的袖珍版。而且书嘴上下角都切成弧形,方便携带。众所周知,古人把财物放在衣服的袖子里。如果你随身携带的物品是一本书,那么书叶的纸张就不能薄。如果书叶薄,书就会软而不牢,卷在袖子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出了用浆糊把两个书页的相邻两面粘在一起加固书页的方法,使每个书页都坚硬结实,便于携带。当用作书页的纸张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不需要将两个书页粘在一起,以提高书页的强度。同时,为了提高纸张的利用率,人们在折叠的书页的四面都写字。这时,如果他们想用浆糊粘书叶,只能在书叶的褶皱附近得到浆糊。

这种用浆糊把书页粘在一起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意义重大。到了宋代,纸的生产技术比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迅速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生产出厚度稳定且均匀的纸张。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书籍的产量大大增加了。

最后提到的“缝叶装帧”和“贴叶装帧”是敦煌遗书中两种重要的书籍装帧形式。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在中国古代书籍向书籍装帧和叶装帧体系的转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缝叶装帧”的出现,对世界书籍装帧形式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活字印刷 古书 古籍

  • 标签:活字印刷,古书,古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