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从电力消费结构看产业升级
电力消费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直观反映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升级步伐。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较2023年微升0.1个百分点。
这一增长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在第二产业中,作为用电主体的制造业用电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2024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0.3%,远超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速。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不仅促使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大幅增长,也加快了我国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设备制造类行业用电量增速均超10%,显示出我国在新兴制造业领域的投入与布局初见成效,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产业在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的带动下,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第三产业用电量为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助力下,用电量同比增长21.7%。从区域维度来看,各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东部地区凭借其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稳定增长,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和政策扶持的推动下用电量增速较快,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在电力消费结构变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清洁能源发电的增长速度难以跟上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2024年电力增量缺口仍需依靠化石能源填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能源转型的进程。随着新能源接入电网比例的不断增大,电网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消纳问题日益突出。推进电力消费结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统筹施策。
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清洁能源竞争力。持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配套技术,降低新能源发电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电力的市场竞争力。优化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优势,推动完善新型能源体系以及各能源之间的协同发展。加大对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投入,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储能设施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合理规划煤电发展,推动煤电转型升级。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电发展规划,逐步降低煤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推动煤电向灵活性、高效性方向转型,提高煤电调节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展的需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手段,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