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总是能让人怀有无限想象。很多年以前,清代有一部奇书《海错图》,不光记载了许多奇怪的海洋生物,甚至还有其烹制方法。
最近,热门书《海错图笔记》青少版从生物学、博物学等角度,讲述中国丰富的海洋及滨海生物、植物和风土人情,物种涉及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及滨海植物等40余种。
那么,奇书《海错图》记载的那些古怪海洋生物,其真实面貌是怎样的?
一本多年前的纸上“海洋馆”
虽然名字里有个“错”字,但《海错图》不是“挑错”的书,而更像是一部清代的“科普书”。
它的作者叫聂璜,原本是清代的一位画家,但业余却狂热爱好着生物学。有一天,聂璜发现,一直以来似乎都没什么成系统的海洋生物图谱流传下来,干脆决定自己画一本。
说走就走。于是,在康熙年间,他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等地,考察了很多沿海的生物。每了解到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就画下来,查阅资料、请教当地渔民……尽可能验证真伪。
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聂璜终于完成了《海错图》。在航海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的过去,这本书里记载了300多种与海洋相关的生物,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当时的纸上“海洋馆”。
后来,这套书被带入皇宫,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他还叫人把《海错图》放在常去的宫殿里边,这样就可以随时观看了。
传说中的“人鱼”到底是啥?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海错图》这里的“错”字,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书中有虎鲨、海洋植物……还有各种口耳相传的神话生物:凶猛的海蜘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等。
据《海错图笔记》介绍,曾有人给聂璜画过一种生物“人鱼”。他开始没信,因为人鱼长得很奇怪:“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
《海错图》里的《人鱼》图。图片来源:《海错图》
后来聂璜看到《职方外纪》和《正字通》都记载了这种生物,才把它画在《海错图》中,造型几乎就是一个后背长鳍的秃顶中年男子。
有关人鱼的传说由来已久。曾有人说,儒艮便是人鱼的原型。看外形的话确实有一点像:它的鳍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
但据《海错图笔记》作者张辰亮考证,其实产生人鱼传说的地方(如欧洲)往往是没有儒艮分布的。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谣言。
山禽雉鸡为何也曾被算作“海物”?
除追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之外,《海错图》里还有一些比较搞笑的记载。
《礼记》中的一段话流传甚广,即在“孟冬之月”时“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即雉鸡会在冬天钻进“大水”,变成蜃(大蛤蜊)。《尔雅翼》进一步指出,“大水”就是海。
《海错图》里的《雉入大水为蜃》图。图片来源:《海错图》
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中提到,聂璜在《海错图》中画了一只眼神坚毅地步入海中的雉鸡,并解释为啥会把山禽算作海物:因为它会钻进海里变成蜃(一种蛤蜊)。
这样一来,雉鸡不就和海鸥一样,算是海鸟了吗?最后,聂璜还加了句:“何疑?”意思是“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
那聂璜的说法靠谱吗?张辰亮也在书中给出了个人观点:所谓雉入大水为蜃,其实就是另一个不靠谱传说“雀入大水为蛤”的升级版。
在他看来,古人觉得水中众多的小蛤蜊,就像岸边大群的麻雀,于是认为麻雀能变成小蛤蜊。那大蛤蜊是谁变的?估计是比麻雀大的鸟,在常见野鸟里,雉鸡比较大,就选它吧!
抛开蛤蜊不谈,但“海市蜃楼”是真实存在的,古人无法解释其成因,就猜这是蜃吐出的气幻化而成的。实际上,海市蜃楼是大气光学现象。
其实,除此之外,《海错图》中还有鳄鱼、钱串鱼等很多有趣的海洋生物。如今科技进步,它们可能看起来已经不是那么新奇,但在清代,这部奇书却像一扇窗子,让人们看到神秘的海洋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