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朝天锅是哪个地方的菜(朝天锅的由来!)
来潍坊,若是想要先解决肚子的问题,那我推荐你去尝尝潍坊的朝天锅。如果你不知道朝天锅是什么的话,那么这首诗或许正好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逢二排七大集间,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红,下水香锅面朝天。”
有火炉,有大锅,还“面朝天”难道是火锅?或者是面条?这样想你可就大错特错喽!其实,潍坊朝天锅是一道中式快餐,从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流行了,和火锅啊面条啊什么的八竿子打不着。要知道,乾隆爷当朝的时候就吃上这快餐了,潍县人果然讲究。原始正宗的朝天锅主料是猪下水,也就是猪的五脏六腑。清晨架锅开煮,下水煮至熟烂后,再用单层薄饼卷起食用。时至今日,朝天锅的名号早已十分响亮了,但潍坊老人们还是习惯叫它的乳名——“杂碎锅子”。
朝天锅的出现,乃是应运而生,是老潍县商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当我有一天极度认真地和朋友说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一脸不屑地对我说:“吃了半辈子了,不就是一杂碎锅子吗,怎么和商业发达联系起来了?”哪有那么简单?凡只要是与吃有关的事,到了潍坊就不会那么简单。一顿饭的深意,除了食物的口味以外,更能给予满足的是它的历史与故事。
关于朝天锅的起源,潍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铭记着那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潍坊自古就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每到逢二排七的日子,白浪河两岸大集开市,前来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多得数不胜数。彼时尚不如今天,道路两旁并没有小商小贩叫卖小吃,吃饭就成了难题,许多人顶着寒冬饿着肚子赶大集。郑板桥体恤百姓,微服私访时看到这种景象,顿感民间疾苦,便下令全县卖肉的商户一律搬到大集上,就地垒炉子烧火,火上坐锅,取猪下水放入锅中,边煮边卖。由于“杂碎锅子”制作时是不盖锅盖的,且都在室外,大锅的锅口正朝着天,“朝天锅”这一形象的名号便由此而来。食客来了围炉而坐,把煮熟切好的猪肝、猪肠、猪肺、猪心、猪肚等猪下水用大饼一卷,再用木勺舀上一碗锅中热汤,有吃有喝,既方便又快捷。尤其是在冬天,锅内的沸汤带着肉香翻腾而上,再四散飘开,引得前来果腹的食客络绎不绝。“杂碎锅子”的出现,解决了赶集的人们吃不上热饭的难题,又因其营养丰富、价格亲民、味道鲜美且节省时间,而迅速在白浪河畔乃至整个潍县风靡起来。与此同时,郑板桥做官体察民情、为民着想的事迹也传为一段佳话,一直传到了今天。
随着时代的进步,朝天锅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良,从猪杂的清洗到高汤的熬制,都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时至今日,朝天锅不仅从室外搬到了室内,爱创造的潍坊人还把“杂碎锅子”这一老土的大众快餐摇身变为朝天宴,登上了潍坊传统美食的大雅之堂。
潍坊发布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