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经济 >

速看:音乐家简介(十大传奇音乐家)帕德雷夫斯基

互联网 | 2023-01-18 15:40:32

音乐家简介(十大传奇音乐家)


【资料图】

你能否想象,一位钢琴家在六十一岁的年龄复出,演奏难度极大、极为耗费体力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你能否想象,一位作曲家在四十七岁入狱,坐了整整十五年牢,出狱后在别人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也许其中确有天赋、运气的因素,但不变的是,他们终其一生不懈的努力。

1化学专业的业余作曲家——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

鲍罗丁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是一个格鲁吉亚公爵和一个俄罗斯平民女子的私生子,作为公爵家的农奴之子出生登记。他由母亲抚养成人,从小就表现出多方面的非凡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三门外语,醉心于音乐和化学,学过长笛、钢琴和大提琴。

鲍罗丁

1856年,鲍罗丁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院,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59年结识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并一起到意大利、德国和瑞士等国进修。1862年,鲍罗丁回国任圣彼得堡医学院化学副教授,同时结识巴拉基列夫,接受他的建议,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

1864年,鲍罗丁晋升为化学教授。1867年,他的喜歌剧《勇士》首演于莫斯科。1869年,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由巴拉基列夫指挥,同时他开始创作歌剧《伊戈尔王子》,但未完成。1872年,他创建圣彼得堡女子医科大学,并在该校任教至逝世。1877年,他的《第二交响曲》首演,同年他在魏玛拜访李斯特。1879年,他的管弦乐作品《波洛维茨舞曲》首演于圣彼得堡,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

1880年,李斯特促成鲍罗丁的《第一交响曲》在巴登-巴登的演出;同年,为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二十五周年,鲍罗丁创作了管弦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1885年至1886年,他创作《第三交响曲》,但未完成,由格拉祖诺夫续完并配器。1887年2月27日,鲍罗丁在圣彼得堡的一个舞会上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终年仅五十四岁。他被安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墓中穆索尔斯基的墓旁,墓碑上刻着他音乐作品的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

2当过总理和议长的音乐家——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政治家伊格内西·简·帕德雷夫斯基 (Ignacy Jan Paderewski)

帕德雷夫斯基1860年11月18日生于库雷卢弗卡,自幼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音乐。他1866年开始创作儿童小曲,1872年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施洛泽、斯特罗布尔、亚诺塔学钢琴,师从罗古斯基学和声与对位。1879年至1883年,他任华沙音乐学院钢琴教师,1881年和1883年去柏林师从基埃尔和乌班学作曲,1884年在克拉科夫举行演奏会。

帕德雷夫斯基

1885年,他任教于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1888年在维也纳和巴黎首演,1891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美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一百多场,歌剧《曼鲁》首演于德累斯顿。1909年,他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

科尔托

1910年,帕德雷夫斯基在克拉科夫一座纪念碑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成为波兰渴望独立的象征。1914年至1918年,他再次到美国巡演,并在演奏会上举行三百多次演讲,将全部收入作为波兰战俘救济金。1919年,他出任波兰独立后第一届政府的总理兼外交部长,但因与其他政治家政见不合而于一年后引退。1922年,他恢复举行钢琴独奏会,1936年在英国影片《月光奏鸣曲》中演奏。1936年至1938年,他参与编辑了《肖邦作品全集》。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他再次投身民族解放事业,1940年在巴黎当选为波兰流亡政府议会议长。1941年6月29日,他卒于纽约,终年八十一岁。

3学识渊博、命运多舛的音乐大师——法籍瑞士钢琴家、指挥家、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

科尔托1877年9月26日生于尼翁,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瑞士人,两人均是钢琴家。科尔托1887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师从路易斯·杰梅学钢琴,1896年获巴黎音乐院钢琴比赛一等奖。1902年,他在巴黎水塔剧院指挥演出《众神的黄昏》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04年任国立协会音乐会乐队和里尔市大众音乐会指挥。1905年,他与小提琴家蒂博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组成钢琴三重奏团,驰名欧洲乐坛三十年。

1907年至1917年,科尔托任巴黎音乐院钢琴教授,1919年与钢琴家劳尔·普尼奥共同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每年举行钢琴讲座和示范演奏会,培养了许多钢琴家,如哈丝基尔、利帕蒂、弗朗索瓦等。1920年至1926年,他在报刊上撰文推崇同时代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福雷、弗朗克和夏布里埃,并编订出版肖邦、舒曼、李斯特、舒伯特、门德尔松、韦伯钢琴作品的练习版本(附有技术练习和作品注释)。

“二战”期间,科尔托任法国傀儡政府的艺术总监,在德国为纳粹举行音乐会,1943年与蒂博、富尼埃组成“法兰西三重奏”。1944年,他因被指控曾与纳粹占领当局合作而被捕,1946年获准重返舞台,但不受欢迎。1958年,他告别舞台,1962年6月15日卒于洛桑,终年八十五岁。

科尔托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戏剧人生和渊博学识的音乐大师。作为音乐学家,他撰有四部著作:《钢琴技术练习的合理原则》《法国的钢琴音乐》《讲课记录》和《肖邦其人》。他还是一位音乐收藏家,拥有珍贵的乐谱手稿、书信、照片、古版本乐谱、钱币和邮票等,根据他自己的分类目录,他的收藏品可以出版多本书。他逝世后遗留的收藏品被大英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摩根基金会图书馆等收藏。

4风流才子变身一代高僧——中国音乐家李叔同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一个盐商家庭,祖籍浙江平湖,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1885年李叔同的父亲去世,1898年李叔同随母迁居上海,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等,1904年加入马相伯等发起组织的沪学会。1905年,他去日本留学,同年,他编辑的《国学唱歌集》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内收他作词配曲或根据《诗经》《楚辞》和古典诗、词、曲编配的十五首歌曲。

李叔同

1906年,他在东京编辑出版印刷的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在上海发行,内收他选曲填词的《我的国》《春郊赛跑》和《隋堤柳》的五线谱;同年考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主修绘画,兼修音乐,并与曾孝谷等在东京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7年,他在“春柳社”排演的话剧《茶花女轶事》和《黑奴吁天录》中饰演女主角。

1910年,李叔同回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1911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他加入陈去病和柳亚子等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体“南社”,并任上海《太平洋报》副刊主编。1913年5月,他以“浙师校友会”的名义编辑、缮写并石印了文艺刊物《白阳》诞生号,内收三声部合唱曲《春游》的五线谱、图文对照的《西洋乐器种类概说》、贝多芬像和《音乐小杂志序》。

1913年至1918年,李叔同创作了歌曲《送别》《忆儿时》《西湖》《归燕》《采莲》《春夜》(均为作词配曲)。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21年,由他的学生丰子恺和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他谱写了歌曲《三宝歌》(太虚法师词),1931年4月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佛前发愿专修南山律学,9月在浙江慈溪白湖金仙寺写《清凉歌集》歌词五首,请芝峰法师代撰歌注。

1942年10月13日,李叔同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终年六十二岁。1958年,《李叔同歌曲集》(丰子恺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企释培安编)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5三起三落的大师——美籍乌克兰钢
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

霍洛维茨

霍洛维茨1904年10月1日生于基辅,原姓格罗维茨(Gorowitz),1926年改姓,父亲是富有的工程师,母亲是业余钢琴家。1910年,他开始随母亲学钢琴,1914年考入基辅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塔尔诺夫斯基、布鲁门菲尔德和涅高兹。1920年,他在基辅举行第一场独奏音乐会,1921年从基辅音乐学院毕业。1924年至1925年在基辅、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以十一台不同的曲目,举行了二十三场独奏音乐会。

1928年,霍洛维茨在纽约施坦威公司与拉赫玛尼诺夫相识,演奏了作曲家的《第三钢琴协奏曲》。1932年,他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万达结婚。1933年,他与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1935年,他在世界各地举行了近一百场音乐会,1936年至1939年因病中断演奏,1940年定居美国纽约,1944年加入美国籍。

1953年,他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暂别舞台,仅为录制唱片而演奏。1962年,他与CBS公司签订了一份十二年的录音合同,CBS公司在他家架设了全套录音设备。他为CBS录制的第一张唱片获第五届格莱美奖的“最佳古典音乐专辑”和“最佳古典独奏艺人”两个奖项,之后又获得二十一个格莱美奖。1965年,霍洛维茨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复出,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1966年和1968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1969年至1974年再度告别舞台。

1975年,他唯一的女儿去世。1978年,他在白宫为卡特总统演奏。1982年5月,他在伦敦举行了三十一年来的第一场欧洲独奏音乐会。1986年,他回到了阔别六十一年的祖国,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了两场独奏音乐会,他在莫斯科的音乐会通过电视向西欧和美国直播,并被拍成名为《霍洛维茨在莫斯科》的电影。1986年至1987年在纽约、伦敦、柏林、巴黎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1987年6月21日在汉堡举行最后一场音乐会。1989年11月1日在纽约最后一次录音,同年11月5日卒于纽约,终年八十五岁。

6两次入狱的西部歌王——中国作曲家王洛宾

王洛宾1913年12月1日生于北京,1924年进入教会中学,1931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俄籍教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1934年,他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任中学音乐教师,并写成处女作——为徐志摩诗《云游》谱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投笔从戎,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他在兰州加入西北抗战剧团,搜集改编民歌,创作抗战歌曲。1940年,他创作的歌剧《沙漠之歌》首演于青海省政府礼堂。

王洛宾

1941年,王洛宾因宣传抗日被国民党关入监狱,在三年中写了十余首囚歌。1944年出狱后,他到青海先后任中学教师和青海省干部训练团音乐教员。1949年,他在西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随军到新疆。1950年至1960年,他在新疆军区文工团工作,走遍天山南北,广泛搜集、整理、改编民歌,创作了许多歌曲和歌剧。

1960年,王洛宾因被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而被捕入狱,在新疆第一监狱关了十五年。1975年出狱后,他在乌鲁木齐郊区做临时工,并创作了《带血的项链》等三部歌剧。1981年他得到平反,恢复军籍,任乌鲁木齐部队文工团艺术顾问。1986年,新疆音乐家协会和新疆军区联合举办了“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他于1988年离休,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93年,王洛宾应邀赴香港、台湾讲学和举行音乐会。1994年,上海举行“纯情的梦——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他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并被授予名誉教授;同年应邀赴美国访问演出,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音乐博士,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丝路情歌”音乐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1996年3月14日,他在乌鲁木齐病逝,终年八十三岁。

王洛宾数十年来在中国西部民间搜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民歌,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达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玛依拉》《黑眼睛》等歌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他被誉为“西部歌王”,他的传奇人生被拍成许多电影和电视作品。

7精通七国语言的琴坛学者——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亨利克·谢伦格(Henryk Szeryng)

谢伦格1918年9月22日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肖邦也诞生于此),父母都喜爱音乐,他五岁时随母亲学钢琴,两年后在哥哥的影响下改学小提琴,师从弗伦克尔。1928年,他在华沙登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技惊四座,同年到柏林拜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匈牙利小提琴教师弗莱什为师,技艺大长。1933年,他随全家迁居法国,1936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师从法国小提琴大师蒂博,同时跟随法国女作曲家布朗热学和声与对位,并对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以精通七国语言的出众才华成为名副其实的琴坛学者。

谢伦格

普列文

古尔达

二战期间,谢伦格投琴从戎,任盟军的联络和翻译官,兼任参谋总长的随从翻译,并为前方将士和波兰难民举行了三百多场战地音乐会,足迹遍及欧、亚、非、美四大洲。1942年,他随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人西柯尔斯基将军赴墨西哥,与墨西哥政府谈判成功,安置了三千波兰难民,后应墨西哥作曲家庞塞的挽留定居墨西哥,1946年加入墨西哥籍。他在墨西哥大学创办了音乐系并任小提琴教授,为培养墨西哥音乐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4年.谢伦格应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之邀重登舞台并录制唱片。1956年,他被墨西哥政府任命为文化及亲善大使,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持外交护照从事艺术活动的职业演奏家。自1956年起,他重赴欧洲各国演出,再现辉煌,在旅途中发现失传已久的帕格尼尼《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新演奏并录制了唱片。1988年3月3日,他在赴德国巡回演出期间突发脑溢血猝死,终年七十岁。

谢伦格的小提琴演奏融会了多种学派的风格,精细严谨,雅致灵秀,既有辉煌华美的技巧,又擅长演释内涵深邃的作品。他一生录制了大量唱片,包括墨西哥作曲家的作品,令人称道,闻名遐迩。

8跨界大师——美籍德国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爵士音乐家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

普列文1929年4月6日生于柏林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四岁开始学钢琴,1935年考入柏林音乐学院,1938年随全家逃离德国去法国,翌年移居美国加州,以演奏爵士乐钢琴为职业。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籍,1945年为米高梅电影公司作曲,1950年至1952年加入美国军队服役,复员后又回到米高梅电影公司。1958年至1964年,他为《琪琪》《波吉与贝斯》《亲爱的伊尔玛》和《窈窕淑女》四部影片谱写的音乐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1962年,普列文首次登上指挥台指挥圣路易斯交响乐团演出,1967年至1969年任休斯顿交响乐团指挥,1968年至1979年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6年至1985年任匹兹堡交响乐团指挥,1985年至1990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指导,1987年至1992年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普列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演奏、作曲、指挥,古典音乐、电影音乐和爵士音乐等领域均有建树。

9迷恋爵士的“怪杰”——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

古尔达1930年5月16日生于维也纳。他七岁起学钢琴,师从帕佐夫斯基,1942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德尔霍费尔学钢琴,同时随马科斯学作曲,1944年首次公开演奏。1946年,他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1947年至1949年在欧洲和南美洲巡回演出,1950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被誉为“钢琴演奏大师”。

1951年,他创建了古尔达维也纳古典小交响乐团,1955年收玛塔·阿格里奇和克劳迪奥·阿巴多为钢琴学生,同时开始迷上爵士乐。1956年,他参加了美国纽波特爵士音乐节,在亚特兰大举行爵士乐演奏会。1959年,他与大提琴家皮埃尔·富尼埃合作录制了贝多芬奏鸣曲全集。1962年,他在维也纳组建爵士乐队,1966年创办维也纳现代爵士乐比赛,亲自担任首席评委,还学吹萨克斯管、创作爵士乐。

1970年,古尔达拒绝接受维也纳音乐学院为表彰他对古典音乐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贝多芬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指环,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遂有了“钢琴怪杰”的雅号。他随后定居慕尼黑,主要从事爵士乐的创作和演奏。1971年,其著作《话说音乐》出版。2000年1月27日,他卒于维也纳,终年六十九岁。

古尔达的古典钢琴演奏具有新奇独特的风格,擅长演释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并运用爵士乐的一些演奏技法,使古典音乐更贴近现代听众的审美情趣。作为一位作曲家,他还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和一些爵士乐曲,甚至把维也纳圆舞曲改编为布鲁斯风格。

10命运坎坷的歌唱家——德国男中音歌唱家、指挥家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

菲舍尔-迪斯考1925年5月28日生于柏林,父亲是语言学家,母亲是教师。他从1934年开始随母亲学钢琴,1941年师从乔治·瓦尔特学声乐,1942年考入柏林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赫尔曼·瓦森保恩。1943年,他在柏林郊外的琪琳多夫公众大厅首 次登台演出,同年应征入伍,在俄国战场 看管德国军队的马匹。

菲舍尔-迪斯考

1945年,菲舍尔-迪斯考在意大利被俘,关入美军战俘营,1947年被释放回到德国,再次师从赫尔曼·瓦森保恩学习声乐。1948年,他在柏林国立歌剧院首次演出歌剧,在《唐·卡洛斯》中饰演波萨,1951年在伦敦举行独唱音乐会。1954年,他在拜罗伊特音乐节首演,饰演《唐豪瑟》中的沃尔弗拉姆和《罗恩戈林》中的传令官。

1955年,菲舍尔-迪斯考录制了第一张唱片: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1962年,他参加了在考文垂大教堂举行的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首演。1963年,他的妻子死于难产。1968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艺术歌曲文本》出版。1976年,他完成了著作《舒伯特的歌曲》。1978年,他在柏林首演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安眠的空间》,1980年在班贝格首次举行个人画展。

1983年,菲舍尔-迪斯考从歌剧舞台退休,并在日本举行画展。1987年,他的自传《回声》在斯图加特出版,1989年被译成英文出版。1992年,他在慕尼黑国家剧院举行告别音乐会。2004年,他在巴伐利亚菲舍堡展出一百幅绘画作品。2005年,DG唱片公司发行了DVD《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的艺术》,以庆祝他的八十寿辰。2012年5月18日,菲舍尔-迪斯考卒于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终年八十六岁。

《雅沙·海菲茨:俄国的早年岁月》(Jascha Heifetz: Early Years in Russia)

作者:科比托瓦(Galina Kopytova)

译者:萨尔罗夫妇(Dario Sarlo,Alexandra Sarlo)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在俄国出生,三岁上第一堂课,七岁在俄国登台,1917年在美国登台。说这些不就够了?”海菲茨本人就是这么一笔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市面上更一直罕有大师早年经历的详细记录。2004年,本书以俄语出版,作者是圣彼得堡的艺术史手稿研究专家,他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海菲茨长子罗伯特和孙子约瑟夫间的通信,让乐迷眼界大开。

除了准确的出生信息,调查海菲茨的几个曾用名和昵称(Jasinka、Jasenka、Joseph),以及第一次被称作“海菲茨先生”的时间——那是在演奏了一场维尼亚夫斯基协奏曲之后。在奥尔的几位学生中,他算是被“特别照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继父亲鲁文之后的、海菲茨的第二位小提琴老师纳尔班迪安是奥尔的助手。在一次年终考试上,院长格拉祖诺夫为海菲茨打出了5++的分数,纳尔班迪安又加了一句“天赋异禀”。此类的细节很丰富,再配上六十余页(首次出版的)黑白照片,一经就被各国的海菲茨粉丝竞相购入,还被媒体寄予厚望:“若能再出一本《海菲茨的美国岁月》就好了!”

《柏辽兹论音乐——1824至1837年间的批评文选》

(Berlioz on Music: Selected Criticism 1824-1837)

编者:科尔伯(Katherine Kolb)

译者:罗森贝格(Samuel N. Rosenberg)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与同时代人瓦格纳、韦伯和李斯特相似,柏辽兹在作曲之余也是一个写作好手,甚至一度靠写批评赚生计。本书收录了数篇原载于巴黎音乐杂志的评论文章,翻译成了英语,内容、立意皆有趣得紧。比如这段:“德奥音乐家都来自天堂——格鲁克、韦伯、贝多芬,尤其是莫扎特;而意大利音乐家都来自地狱,包括罗西尼,但除了写弥撒的凯鲁比尼。法国同胞们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们保持了人的原味。”又如,他对歌剧院里闹哄哄的气氛简直描写神了:“你时不时地能听见E弦崩断或琴马暴裂的声音,女领座员才不小心翼翼呢,而是用力摔门。看,第三位迟到的观众有一步迈得太大,以至于踩到了自己的燕尾服上,让鼓鼓囊囊的零钱都洒出了几个。”诸此种种,被读者揶揄为“柏辽兹大叔说故事的时间到了”。

既然批判性思维和审美立场挺苛刻,便难免让人们又爱又怕。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柏辽兹文字里的夸张手法与半真半假的人物,又何尝不是歌剧创作的演练?文乐结合背后的体悟,也许还利于他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芸芸众生呢。

《阿尔班·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

(Alban Berg: Violin Concerto)

作者:魏玛尔(Constanze Wimmer ),史密丁格(Helmut Schmidinger)

奥地利万有音乐出版社(Universal Edition),2014年出版

本册属于万有音乐出版社“新聆听实验室”工具书系列的第一本,特别为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设计。本书的最大价值或许是:为不同聆听水准的学生准备特定的教学段落,包括歌唱、即兴、绘画、朗诵诗歌或讲故事等。比如有一段是向大家解释乐曲为何献给马勒遗孀之女、十九岁的玛农·格罗皮乌斯,交代贝尔格引用的两个主题:巴赫《我厌倦了》与奥地利民歌《鸟儿停在李树上》,继而点明在全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五度音程”,邀请学生们用各种发音方式唱、奏出五度。这一步做完后,老师会带领大家模仿贝尔格对“肖像”的理解,以“自画像”为目的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十二音序列。最后进入即兴环节,以半玩半学的快乐收场。这样设计的理由是:在当代曲目库里,贝尔格的这首杰作能带来丰富的讨论空间,既有故事、情节、画面感,还有一些民歌和合唱旋律糅杂其间,而十二音序列与传统调性深深互嵌。所有这一切,都会对学习者的审美产生质的影响。

本书对我们国内的音乐教育还真是很大的触动与启发。

标签: 音乐家简介 十大传奇音乐家

  • 标签:音乐家简介,十大传奇音乐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