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经济 >

拉康的镜像理论(如何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

互联网 | 2023-02-22 09:15:17

拉康的镜像理论(如何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简介

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拉康的思想体系极为庞大复杂,以下仅介绍几项著名观念:他在1936年孕育出的镜像理论(Mirror Stage),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想象(the Imaginary)、象征(the Symbolic)、真实(the Real)。另外,为避免初学者混淆,在此省略与其他概念交错连结之处,例如真实(the Real)的概念与欲望(desire)和需求(demand)可说是紧紧相连,但若要解释清楚,非得另辟疆土,花上更长的篇幅。因此本篇只聚焦在这四个概念。

01

镜像阶段 (the Mirror Stage)

「镜像阶段」主要是指孩童透过镜像产生自我认同的时期,约莫发生于婴儿十八个月大,至幼童六岁以前 (Glowinski et al. 114)。在前镜像时期,自我认识支离破碎,并「不完整」;这里的「完整」指的是身体上的完整,就像还没有照过镜子一样,没办法将自己的四肢、身体等部位串联在一起。孩童此时尚不知自我是由哪些拼图所构成。举例来说,当他看到自己的手,这「一只手」与其他外在事物(例妈妈的肌肤、地毯、衣服等)在感知中并无二致,同属一「无断裂、无止境的存有」(uninterrupted, limitless being) (Mansfield 41)。

进入镜像阶段以后,孩童会经历一段成长过程,就时间点来说可简单分为三阶段(杜声锋 130)。第一个阶段可比喻为初次见到镜中的自己,此时因为主体无法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做出区隔,因此会藉由他人的存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例如镜子里头里自己的影像(杜声锋130)。而此时镜中的自己又跟身旁的事物(如抱着自己的妈妈)被感知为一个「完形」(gestalt) 或不可分割的整体。拉康举例说,我们看到这段时期的儿童,看别人摔倒,自己反而哭了起来(écrits 113)。这种表现就是无法 区别何者为他人,何者为自己。

后来,孩童终于知道,镜中的物体只不过是影像(image),而不是实体,此乃第二阶段。而第三阶段则是孩童确定该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此时,孩童知道了自己的模样,也确定自己的四肢、身体、其他各部位是相连的;另外,也知道自己是与这世界是分离的,不像在第一阶段那样把自己和身旁的人事物搞混 (杜声锋 131)。于是身体「支离破碎」(fragmentation)的概念不再盘据心中,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的影像」(an image of wholeness)(Mansfield 42)。

之所以要强调「影像」这个字眼,是因为人是透过镜子的影像,才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一起(Mansfield 43),所以这种「完整」的概念是来自于「影像」,也就是下面所要解释的「想象」。

02

想象 (the Imaginary)

「想象」是镜像阶段的产物,但「想象」这个词汇在此是名词,并非动词,指的是类似孩童藉由影像而在脑中拼凑出一个完整个体的经验(Mansfield 42)。孩童在看到镜中影像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脑中孕育出一个对自己的憧憬,换句话说,在经历镜像阶段的时候,孩童在镜中看到的,是一个完美且完整的影像;在此强调「完美」,是因为此影像可说是人对自己的美好想象,把自己与镜中影像划上等号(Glowinski et al. 115)。

而「想象」虽然是在脑中孕育出对于自己的「完整」概念,却也是一种「误认」(misrecognition) (Sarup 102)。这种误认是「想象」的一体两面,除了让人感到「完整」,也让人产生「分裂」。在镜像阶段时,孩童发现自己与镜中影像同步,当四肢摆动,镜中影像也跟着摆动,因此产生了一个认知:认为镜中的影像与自己是相同的。这个认知其实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是靠镜中影像才知道自己的样子,所以就拉康的观点来说,镜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单纯只是镜中的影像,是「他者」(other) (Glowinski et al. 88)。

正因孩童把镜中影像和自己划上等号是中间透过一个他者来进行,所以脑中完整的自己,乃是依赖他者形构而成,与他者密不可分。中间的他者既是助力,也是阻碍,因为我们只能透过影像才能了解实体,但影像终究并不等于实体,只能呈现片面而非全面的认识,仅限于视觉而非全部感官经验等,也因此主体的自我认同始终是一种「误认」,在既是且非、既非且是的吊诡之间摆荡;主体形成之际即注定了主体的恒久分裂。

03

象征 (the Symbolic

拉康把形塑主体自我形像的他者称为「象征系统」(the symbolic order)。「象征系统」是一种意义的架构,人的外在世界,举凡生活中可触及的所有东西、谈到的所有话题,都包含在象征系统当中。但拉康对于象征系统前后期有不同看法,越是晚年,解释越是深入。他认为此系统涵括社会规范、法律、血缘关系等等,可称之为生活中的「架构」。同时这也是一种「方法」,人藉由象征系统知道自己如何自我实现,也就是藉由象征系统所提供的方法来做事 (Glowinski et al. 198)。例如,当某人说「八卦」二字,旁人听到,会知道此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何,这是因为语言在此变成一个在背后支撑此人说话的架构,让这二字有意义,此为象征系统运做的其中一个例子。

上述例子也可用以解释象征系统与表意作用(signification)的关系。拉康延续索绪尔(Ferdinand de Sassure)「符征 (signifier)」和「符旨 (signified)」概念,用以解释无所不在的象征系统。简单来说,索绪尔认为当人使用一个词语时,这个词语就是一个符征,指向符旨,形成解释或象征的关系,即内涵意义(denotation)或外延意义(connotation)。就前段所述的例子来看,当有人说「八卦」二字时,该词指向某个意义,该意义就是符旨,可能指「干、坤、震、坎、艮、巽、离、兑等八个卦象」抑或「谣言、诽闻等小道消息」,依当时情况和前后文而定。

拉康又进一步拓展了索绪尔「表意链」(signifying chain)的概念,意思是每个符旨也身兼符征,看似意义的终点,实际上本身亦是另一个符征,指向另一符旨,依此类推,表意作用可以无穷开展(Glowinski et al. 200)。例如「八卦」若以八个卦象为符旨,其中任一卦象又可作为符征指向另一符旨,例「干」卦代表「天」,而「天」又可往下延申其含意,如「上」、「君」、「父」等。而「八卦」若以「小道消息」为符旨,则又可指涉「隐私」、「流言蜚语」、「搬弄是非」和「无聊」等。把这些符征和符旨串连起来,形成「表意链」,就是方才提到拉康所说的人类社会架构。当然,这种意义连续并非只限于语言的使用,而是包括行为举止、文化现象等等,都在此范围内。

04

真实 (the Real)

「真实」是用以解释在想象和象征系统之外、完全无法触及的存在(Glowinski et al. 155);换句话说,真实界所涵盖的内容无法透过人的方法来理解。人在理解的过程中,必须将「真实」中的东西以象征系统过滤,套用既定的语法和文化传统,才能产生意义(Mansfield 44)。例如桌上有个花瓶,但「花瓶」这个概念本身,包括形状、功用和价值等,都是象征系统的一环。先创造了「花瓶」这个概念,看到了花瓶,才会知道有花瓶。反之,若要说花瓶存在于真实当中,则不成立,因为当人说出「花瓶」两字时,就已经在使用象征系统当中的符号,而真实界当中是不存在这些符号的。由以上例子得知,真实本身无法探知,且本身具有「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意即本身不可能以让人理解的方式出现(Seminar. Book XI 167)。

标签: 拉康的镜像理论 如何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

  • 标签:拉康的镜像理论,如何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