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机构的核心成员——保荐代表人(以下简称“保代”)的执业质量已成为衡量保荐机构能否高效践行职责、最大化实现市场潜力与价值转化的重要因素。
为提升保代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强化声誉约束,将“申报即担责”要求落实到人,9月23日,保代的个人执业信息中首次公示了项目撤否情况。同时,保代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也同步启用,共有16人出现在名单之中。
负面评价公示机制正式启用
当前,监管部门不断强调压实投行“看门人”责任,特别是对“一查就撤”等行为的严格追究,以及对责任到人的明确要求,都对保代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
9月2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发布《关于修订<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的决定》,完善保荐代表人负面评价公示机制。9月23日,中证协官网更新了最新的保代执业信息。其中,保代分类名单A(综合执业信息)中增加了项目撤否信息;并在A、B、C三类名单基础上,新增一项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
从公示的撤否信息的统计规则来看,保代撤否项目和上市项目数量仅包括沪深北交易所各板块实施注册制以后的保荐项目,撤否比率=(撤回项目数量+否决项目数量)/(撤回项目数量+否决项目数量+上市项目数量)。
截至9月24日记者发稿,保代分类名单A(综合执业信息)显示,证券行业保代数量达8720人。据记者梳理,共有3592名保代被公示了项目撤否比例。
其中,1589位保代执业质量较为优异,名下暂无撤否项目信息(撤否比率为0%)。例如,中信证券的陈熙颖,注册制后保荐项目上市数量为8单,东吴证券的曹飞、长江保荐的李海波、国金证券的黎慧明均为7单,中信建投的陈昶、中信证券的彭捷、海通证券的吴俊、国金证券的俞乐、民生证券的邵航均为6单。这些保代在保持保荐项目数量排名靠前的同时,均暂无项目被否决或撤回的情况发生。
同时,也有1039位保代的项目撤否比率为100%。其中,有一位保代在注册制实施后保荐项目撤回数量为4单;同期,有53位保代被否决的项目数量均为1单。此外,还有631位保代的项目撤否比率在50%至83.33%之间。
随着近年来保代人数的大幅扩张,还有半数以上保代尚未独立承担保荐项目。具体来看,有5128位保代(占保代总数的比例为59%)因名下没有项目公示,因此也没有披露项目撤否比率情况。
对此,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在证券行业保代数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上述更新的披露机制是有助于强化声誉约束的机制,推动行业生态进一步优化,部分撤否比率较高的保荐人的市场认可度可能将有所下降。但同时,外界也应对保代的执业质量综合全面地看待,撤否比率只是其中的一个衡量维度,而保荐项目通过率还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等多方因素息息相关。要评判保代的执业质量,还应结合保代推荐的项目在上市或运行过程中的质量等因素。”
保代分类名单D首次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保代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也同步正式启用。根据《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规定,中证协正式公示了最近三年内受过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以及被证监会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被行业自律组织采取认定不适合从事相关业务或暂不接受签字的文件或暂不受理出具的相关业务文件等纪律处分且在执行期的时任保荐代表人名单。
从目前的名单来看,共有16人出现在保代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中。
“‘申报即担责’落实到人,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财通证券非银分析师许盈盈表示,对A类名单增加了项目撤否信息,将“申报即担责”落实到人,促进保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边界和执业风险,更加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强化自律约束,“一撤了之”的逃避方式已然不可取。新增D类名单(暂停业务类)有助于加快保代的优胜劣汰,强化自律约束,提升行业整体的执业质量。
对此,多家券商表示将持续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切实履行好“看门人”责任。华泰证券表示,将持续对保荐业务项目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提高尽职调查的充分性和审慎性。招商证券表示,将持续完善投行业务尽职调查相关制度建设,优化投行业务执业质量评价评级机制,在内部控制上持续保障投行业务三道防线发挥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