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经济 >

当前简讯:京广隧道死了多少人(京广路隧道死亡人数造假)

互联网 | 2023-02-22 09:30:58

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

一场暴雨后,郑州的京广路隧道(两端分别为京广北路隧道和京广南路隧道)成为人们的焦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当地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一部分,7月20日下午,该隧道遭遇暴雨迅速没顶,短时间内吞噬了数百台车辆,也有多人从其“虎口”下逃生。暴雨过后,当救援人员使用专业设备抽水已经两天后,隧道内的水依然没有排完。至23日,此处已发现2人遇难。是否还会新增遇难人员,尚有待当地官方通报。

积水深,淹没的车辆多,有人员遇难,这些让网友对京广路隧道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度。有人不禁会问:京广路隧道,何以在暴雨中“沦陷”?

23日,有专家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郑州的暴雨是特大暴雨,但城市综合管理和预警能力还有待提高。

积水抽排仍在继续

自21日起,京广路隧道口,多台“龙吸水”马力全开排水。

然而,两天过去后,负责排水的安能集团相关负责人称,“隧道通车没有时间表。”因为在隧道内,积水最深处达13米左右。据媒体报道,那场暴雨过后,隧道内存了有30万立方米的雨水。

路边,不少市民在围观抽水的全过程。

时至23日,在一部分水排出之后,隧道两头的出口已经全部排干露出地表,裹满泥沙的车辆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车身颜色跟路面融在一起。

当一辆辆车被拖至隧道口,交警擦了擦驾驶室车窗玻璃,看到车里没人,便向外摇了摇手,车辆随即被拖走。

极目新闻记者走访了多名从京广路隧道逃出来的郑州市民,他们都告诉记者,自己周围的车辆里,大部分人都弃车出来了,即使有人最后没来得及走,留在里面的应该也只是极少数。

大家都在观望,希望隧道早日见底后,不会有更多伤亡的消息传来。

隧道防水的三道防线

极端天气下,隧道抽排水这么难,那么平时是怎么排水的呢?

“隧道的排水理念是将雨水堵截在隧道外。”湖北武汉一家设计院的刘博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隧道设计这一块,不如把排水直接说成是“防水”。“这是由隧道的特性所决定的。”

在做隧道设计时,所有类型的隧道,对水基本离不开三道防线。

首先是在洞口设置驼峰和排水沟,阻挡雨水进入隧道并让其进入地下;同时,在隧道的两头会分别设置泵房,通过隧道口的U型槽将雨水引入泵房内,通过泵来抽水,排入市政管网。另外,在隧道的最低点,还会设计一个废水泵房,主要用来排出隧道清洗的废水、火灾消防用水,以及意外渗水。

根据设计要求,一个泵房会放置一个或多个泵机。

公开资料显示,在京广北路隧道和京广南路隧道,每条隧道在两头各有一个泵房,一个泵房有两台泵机,单个泵机18.5KW,设计流量295立方米每小时,泵房内的集水池容量为18.75立方米。

对于“3小时内积水30万立方米”的速度,泵站的排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

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隧道排水的设计,刘博士表示,其最高标准就是能够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

“而且实际的设计中,泵房的抽排能力都会比理论上的暴雨量还要强,从而留有余量。”这就能够保证只要雨量不超过泵房抽排能力,隧道就不会被淹。

在京广北路隧道口,多位逃生人员称,水流从脚底到淹没车门,只有一个小时时间。

郑州暴雨,明显超过了隧道的排水能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后期设计施工时,需要做一些超前的,超常规的考虑,进一步提高隧道的排水标准呢?

刘博士表示,提高排水标准,就意味着泵房的扩大,泵机数量的增加,也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如果是仅仅是为了应对百年一遇极端气候情况,增加这个成本完全没有必要。“何况郑州的雨量已经超过了整个城市管网的能力。再强大的隧道排水系统,也没有办法将这个量级的水正常排出。”

此时,考验的就是政府的预警能力,比如通过政府应该提前通过多种方式及时预警,将车辆、人员控制在容易淹水的隧道之外,从而将暴雨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次郑州如果能够提前预警,阻拦车辆进入隧道,或许就没有这么揪心。”刘博士说。

值得借鉴的经验

作为城市通道,下穿隧道有其特性。

在工程设计界,虽然隧道有着消减噪音、防尾气污染等优势,但相较于高架来说,在很多城市整体管网并不发达的条件下,要单一解决隧道的防排水问题,让其完全不积水,很难做到。

有专家介绍,目前,从隧道排水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高科技可用,如今最多也只是通过自动检测来决定隧道泵房的启用。即设定一个安全水位,如超过安全水位水泵自动进行工作,不下雨水泵即停止工作。

但是这种技术,也只能保证设计范围之内的排水,一旦超过,隧道积水是必然的。

2020年7月,广州市黄埔区打造了一个隧道积水自动拦截系统。该系统对隧道内积水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同时建立拦截系统,在积水达到一定深度时自动关闭隧道口的道闸,车辆即无法驶入。

这样一来,即使隧道积水再深,只要在第一时间阻隔人员和车辆的进入,损失即可以降到最低。

目前,广州黄埔区已在全区19个下沉式隧道全部安装该系统,防范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